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 且看后生  (第2/2页)
    他环顾左右,沉声道:“诸公,有良策否?”    众人一阵沉默。    最后,还是主管外事的刑部侍郎裴元站了起来,他看了一眼在座的宰相们,又扭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上司周尚书,然后对着杨相国拱了拱手,开口道:“相公,下官有一个法子,或可一试。”    杨敬宗眯了眯眼睛。    “你说。”    “拖。”    裴侍郎缓缓说道:“北齐的公主既然来了,咱们也不用急着赶她走,就在建康城里找个院子,平日里好吃好喝的供着就是,只是不许他们见陛下,也不许他们进朝会。”    “时间长了,如果她依旧要住在建康,就让她这么住下去,十年二十年朝廷也都养得起,如果哪天她要回去了,也是她主动回去的,跟咱们没有关系。”    听到这个法子,杨相国眼前一亮。    他看向裴元,脸上露出了一个肯定的笑容:“如果那个北齐的钱郎中闹呢?”    “那就让他来礼部闹。”    裴元微微低头,开口道:“下官是主管外事的礼部侍郎,他们要闹,来找下官闹就是,但是不管他如何闹,朝廷晾着她们也就是了。”    “不管这人是北齐的郡主还是公主…”    裴侍郎面色平静:“一年两年她或许待得住,又有哪个女子能禁得住十年八年的光阴?”    “好。”    杨相国终于拍了拍手掌,缓缓说道:“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由礼部去给北齐使团找个宅子住下,具体的花费送到户部去,老夫回头给赵昌平写个条子,让他给你们礼部批钱。”    说到这里,杨老头又看了一眼周尚书,叹了口气:“老伙计,陛下现在听不进去我的话了,等会就麻烦你去一趟宫里,跟陛下说明这件事,最好…劝他心平气和一些。”    “你是陛下的老师,你说话,他应当能够听进去一些。”    周尚书默默起身,叹息道:“少年心性,谁也说不准,老夫按照相国的吩咐,尽力去劝劝就是。”    说着,周尚书看向杨相国,低声道:“恐怕,相国还需要去一趟宫里,见见孙太后为好。”    杨相国默默点头,也站了起来,对着周尚书释然一笑:“那就这样,老夫去太后那里,老尚书去陛下那里。”    说着,他看了一眼议事堂的其他人,开口道:“至于诸公,都各安己任罢。”    他这句话说完,就意味着这一次议事堂的会议“散会”了。    其他四个宰相与礼部的两个侍郎,都跟着站了起来,对着杨敬宗与周尚书拱手,接着各自散去。    然后杨相与周老尚书两位七十岁的老人,结伴朝着宫城走去。    这两位老人,都是小皇帝亲政之后,注定要退下来的“旧人”,也都是即将到岸边的“前浪”,这会儿两个老人家结伴而行,走在皇城之中,心里都不免有万千感慨。    很快,这半座江山就不归他们这些老家伙打理了。    至于这半座江山今后会变成什么模样,两位老人家谁也说不清楚。    只能说…    且看后生如何了。    就在两位老人家尽力维持朝局的时候,江都府某位姓沈的后生,终于考完了府试,    他伸着懒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从江都府考棚里走了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