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9章 不一样的大哥 第1050章 回国(一万三千字求月票!) (第5/7页)
拍摄这样地一部电影的话,很大程度上,我将无所适从,因为这部电影所要放映地东西,实在是太壮阔了。”“战争、人性、艺术,这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哪怕是单独拍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三者融为一体了。有宏大的战争,毫无疑问,战争应该是主体,但是如果这部电影中只有单纯的战争的话,那充其量就是一步战争片,或者是是一个军事纪录片,光有战争是不行的,还要有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还要涉及艺术!”“这样的要求对于任何的编剧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基本上如果做到了这三者的完美统一,那无疑可以成为大师。”“但是我们看到柯里昂先生把这部电影设计得浑然一体,极为成功。他以战争为主线,反应的是东北军和日军之间的殊死搏斗,这些搏斗,以东北军为主体,每一个镜头都选取得迁到好处,悲壮感人,可以说,这些镜头里面,几乎都包含着一种精神,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镜头组合在一起,加上日军的衬托,一下书就把战争的大戏推到了一个高度。而在战争的戏里面,柯里昂先生并没有一律拍摄那种炮火连天两军交战的情景,他拍得很是丰富,有高级军官之间的争吵、战斗,也有普通士兵的,有个体,也有群体,里面的很多镜头,很多细节,闪闪发光,比如那些面对着镜头说话却在几分钟之后集体殉国的警察,比如米行里面那个死了之后依然面向日军阵地的士兵,比如十五岁的杨石头,等等等等,这些镜头,大大小小,形势各样,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感官效果。也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此外,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中。最成功的一点是里面加入了一个虚构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梁成、袁木、阿霞、阿凤等人地线索。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线索的话,整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将大打折扣。如果说关于战争地正面展现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的话,那么阿凤、袁木等人的这个线索,展现的却是战争之下,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历练。在战争面前,人性得到了沉重的拷问,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逃跑的田淑芳。奋勇抗日的梁成,坚韧地阿凤,由当初的软弱转变成坚强的袁木,可以说这个虚构线索的加入,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亮点!而从叙事学上来说,战争的各个场景如同一颗颗珍珠,每一个都十分的闪亮,但是无法有机组合在一起,但是有了则袁木、阿凤等人的这个线索,就如同有了一根红线。将这些珍珠穿成串,最后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我是个编剧,看到的只是在编剧方面的好,当然。在其他方面,这部电影也都堪称杰作。柯里昂先生给我们中国电影人带来了诸多地启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从电影舶来中国之后,算一算也有几十年了,虽然我们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为什么就没有能够产生出像这样不管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上都炉火纯青的杰作呢?!不是我们的没有这个社会基础,论社会变迁,论文化,中国不比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也不是我们没有这样地人才。事实上。好的中国电影人也是有地,更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先进的条件。柯里昂先生这次的拍摄几乎就没有拥到任何的先进机器。那是为什么呢,我有些想不通。”“我所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们的电影人遇到了这样的战争,亲身参与了这样的战争,他会拍出一部怎样的电影来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回答。按照我个人地感觉,中国地导演如果拍摄这样的电影,肯定会拍成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地百分之百的战争片,中国军队,个个英雄,日军则张牙舞爪凶神恶煞一般,黑白分明,善恶立现。中国人肯定会这么拍,拍得极为单调。”“但是看看柯里昂先生的电影,我们看了之后,没有任何的单调感反而觉得里面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血rou丰满,且不说那些抗日的将士,就说一说日本人吧,柯里昂先生并没有单单表现他们的凶恶,如果那样做,绝对是导演的艺术加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十足的恶人,也是闪光点的。比如那个板垣征四郎,他是罪魁祸首,但是面对荣臻的尸体面对王以哲的尸体的时候,他还是内心震颤了,不仅没有让士兵破坏烈士的遗体,反而向他们鞠躬,这是十分好的处理,如果是中国导演,这样的镜头是不可能出现在电影里面的。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并不单单展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而是全景式地展现他们内心的复杂变化,可以说,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一个人都经过了一个思想上的成长史。这个我就不仔细去分析了。”“是一个杰作,它的导演虽然是柯里昂先生,但是这部电影可以视作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为我国的电影人竖立了一个标杆,指引我们以后的工作应该如何做。从这一点上看,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感谢柯里昂先生。”夏衍的这篇文章,很长,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夸夸其谈从各个方面入手,他仅仅只从编辑方面入手,但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