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739 (第2/2页)
r>杨明远开始磨墨。他不想管圣意如何,不想听叔对他的好言劝告。他内心澎湃:叔,您止步于贡试,但您的一些利国利民的传承精神,并没有停下。请容明远,代您书写您心中的话。杨明远直接在文章中写道:“恩师曾说过……”可见,他已然放弃,并没有将殿试当考试,他不过就是想将要说的话写出来。第七百四十七章我要说声谢谢你(两章合一)太和殿里,装着三百名贡生。他们或闭目沉思,或写写停停,落笔前,字字斟酌。这一看性情谨慎之人。或心中激荡,挥动笔墨。还有零星几人,正在这关键时刻开小差,偷瞄金碧辉煌的大殿。心中所想:不知这一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走进这里。而杨明远是心无旁骛那一类的,且是第一个动笔的人。他在不停补充着宋福生在文章中未说完的话。有一些观点,他觉得一定要写的更透彻、更清晰。以及一路上,他通过宋福生的启发,每晚经过查阅史书思考曾写下的一些观点。如果他此时出去,要是有人好奇问他,太和殿是什么模样啊?他回答不上来,压根就没看。当写完这些他认为应该写的,杨明远并未停笔。他的脑海里,满是关于宋福生一言一笑的场景。路过途径的县城:“老乡,今年发洪水,你们村里什么情况啊?”“掌柜的,你这米价怎么这么贵,这里不产米吗?”“大伯,你们这里土特产都有啥?”他那时候纳闷,宋叔怎么和那些人那么有话聊。甭管到了哪个县城,叔只要出去亲自采买,总会和那些人聊起来,明明赶路很累的。然后恩师说:明远,你要记得,如若有天做官,要走到乡间看看。不要别人汇报什么,你就听什么。要亲眼看一眼你的百姓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以防我们做瞎子、做聋子。那时,宋福生无意间对杨明远说这番话,只是觉得这古代所谓的父母官,真能堪称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因为这里和现代不同。在这里,大到违法犯罪需要为官者定人生死,小到欺男霸女的事要升堂审理还百姓公道。最关键的是,一方父母官不仅要当法官、检察官等身兼数职,还要主抓GDP,想方设法盘活地方经济,让所管辖区的老百姓过上吃饱饭的日子。杨明远将他听完这些话后的所思所想,写到了答卷上。接着脑中回忆着宋福生讲述的点点滴滴,又将宋福生的两个观点写下,作为他本次答卷,最后一段的总结陈词。一是,何为父母官。当出现任何困境时,不要认为自己有退路。百姓有退路,为官者才有。要和百姓共进退,要撑起百姓的天。毕竟比起普通人,你手中有权。二是,当本地无险情,听闻外地出现了灾难,作为一方父母官,请不要以为自己治理的地方太平就是平安无事。有国才有家。只有朝廷强大,你的小家才能吃饱饭、才能富饶。每片雪花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雪崩的罪魁祸首,但其实每片雪花都对雪崩负有责任。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各地官员,在听闻哪里有难时,请感同身受,请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不止是皇上和朝廷以及当地受灾官员的事儿,是大家共同的事。……杨明远是第一个动笔写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